平台如何管理内容源?这有一份完整版社交巨头入驻/激励/分发方法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社交的地方就有内容。”
圈住更多优质生产者,让其在平台的土壤里更好地“生根发芽”已经成为不少大平台发展的首要目标。从吸引入驻开始,到内容甄别、激励生产、个性分发,大平台为留住内容生产者可谓是费劲心思,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就带你来看看各大平台为留住优质内容生产者都放了哪些大招。
吸引入驻:对面的CP看过来
如何吸引更多内容生产者入驻,各大平台所采取的举措想必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优质体验是第一吸引力。
体验居于首位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多家媒体表示在Twitter上的视频观看次数相比平时有显著增长,这源于Twitter一直以来对于功能更新做出的努力:从去年开始,Twitter便在移动推送和“while you were away”(当你离开时)的推文中增加与用户相关性高的内容,来提高用户的留存度。
此外,Twitter还在视频上增加观看次数来衡量视频内容的受欢迎程度,受到高播放量的鼓舞,发布者以及发布内容的数量自然会增加。Twitter还在不断寻求排名和展示热门内容的新方式,这从2017年它以“探索”标签替代原来的“时刻”标签就可看出。用户可以在“探索”板块查看实时视频以及热门内容,追踪自己喜欢的事件进程。
除了提供优质服务,不断促成与头部CP的合作,实现“大CP带动小CP”也是一些平台吸引内容生产者的方式之一。苹果公司收购数字报刊亭“ Texture”,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更多可靠信息来源的高质量新闻报道,以求在打击假新闻的浪潮中做一个值得信赖的信息提供商。优质内容不但会吸引更多的读者,也会激励其它内容提供商纷纷入驻,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内容生态系统”。
福利必不可少
说到吸引,怎么少得了“福利”呢,各大平台为拉动更多的内容生产者入驻,各出奇招。Reddit在2017年3月开启个人主页功能,帮助用户收获自己的关注者,发表帖子,关注感兴趣的人,为用户在Reddit上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
除了为用户打造“个人专区”之外,还值得一提的是Reddit创建伊始,采取制造大量虚假账户进行评论的方式来吸引第一批用户,创始团队也基于此奠定了整个社区的基调。
Facebook 为获取更多创作者的青睐,针对创作者推行了两项新措施:一是发布一款帮助创作者在Facebook上管理作品的应用程序Facebook Creator:用户可在Facebook Creator上拍摄与分享视频,与关注者进行交流,并轻松获取成效分析;二是在新网站Facebook for Creators上为创作者提供影片制作教程、在Facebook上成长的技巧以及其他方面的各种资源。Facebook以提供各种方便的资源形式来使创作者更好地融入社区,成为积极的一份子。
无独有偶,Snapchat也开始为创作者提供用户分析,他们可在个人资料中看到观看次数和人口统计分析,这些分析具体包括:在过去的一周,一个月和一年中的历史观看数;在过去的一周,一个月和一年中的查看故事的总时长;用户观看的平均时间以及完成率;用户人口信息,如性别,年龄和地域;用户感兴趣的类别,如电影和电视,食品,时尚以及用户关心的体育项目。通过这些数据分析结果,创作者不但可以调整创作策略,吸引更多的潜在用户,也能向赞助商证明其价值,从而获得一些盈利。
谷歌在2015年建立新闻实验室,这是一个为记者提供工具及培训资源的网站,并帮助他们生产出更好的内容,此外谷歌还对媒体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在2016年推出AMP(Accelerated Mobile Pages,加速移动页面),通过提供可靠和快速的渲染,加快页面加载的时间,这比Facebook即时文章更具发布友好性,媒体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搜索流量。
内容甄别:为生产者留存一方“净土”
蜂拥而至的内容生产者在平台上“扎了根”,那么如何让其“茁壮成长”便是平台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
审查能力哪家强?
各种各样内容生产者的大量涌入势必会造成发布内容质量的参差不齐,为了平台以及内容生产者的健康发展,加强内容甄别已经成为多个平台关注的重中之重。对此YouTube采取“人海”战术,将其审核团队增加25%,共10000多名员工来对用户发布内容进行审核。
人数不够,技术来凑,YouTube还努力发展能识别针对性仇恨言论和儿童视频极端主义内容的机器学习技术,以保持内容世界的纯净。它已承诺加强审查过程以及允许内容生产者从视频中获益,以此来帮助那些经济受损的小创作者。
关于内容审查,Reddit则采取借助群众力量的方式。Reddit的/ r / worldnews社区鼓励用户对潜在的假新闻和耸人听闻的报道进行事实核查,这样不仅能够聚集力量应对假新闻的挑战,也让平台与用户之间建立了一种信任关系,评论激增、参与度提高更增添了内容生产者的身份认同。
标还是不标?这是个问题
Instagram在2017年推出了不当内容提醒机制,审查人员可对敏感内容进行标识,标识后的视频或图片会被模糊化处理,同时还会有“该贴包含敏感内容,部分人群可能会感到不适”的文字提醒,如果用户还想继续浏览,则需要点击模糊区域。Instagram表示有关对动物进行实验、虐待的镜头或是描述战争、饥荒对当地影响的内容等都会被标记。
与Instagram相反,Facebook在内容审查上则放弃采用贴标签的方式。2016年12月Facebook推出一个“有争议的文章”标签,以便用户举报恶作剧新闻,但一年之后收效甚微,甚至还加剧了假新闻的传播。而如今Facebook采用通过提供更多事件背景来减少假新闻的产生,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激励生产:物质奖励+情感维系
内容生产者要想在平台的“土壤”中健康成长,不但需要一方净土,还得时不时来点“化肥”的激励。
物质决定意识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各大平台为激励内容生产者进行更好的创作,还进行了一定的物质投入。
全媒派往期推文《Facebook 5千万美金签下140+大V!要一统直播江湖?》曾提到Facebook签约近140家媒体和明星入驻“Facebook live”的直播频道,以此来拉动月活增长。2016年3月,Facebook就表示要对在平台上进行直播的优秀创作者进行物质上的激励,有不少生产者通过此获得了收入。“高利润的诱惑可以催生优质内容”,Facebook的此番举措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内容生产上来。
2017年年初,YouTube上线Super Chat功能,用户可通过“打赏”主播来使得自己的信息获得高亮并固定在画面中,此举不但使主播与粉丝间的互动进一步加强,也让更多的主播留在YouTube上。
“我们不一样”
平台不但用物质来激励内容生产者,还会通过对不同账号的差异化对待鼓励内容生产者不断“升级”。YouTube的移动直播功能只开放给粉丝数超过10000的账号,所以要想获得“打赏”,主播们还得先努努力,涨涨粉,这也就在无形中激励着内容生产者不断优化自己的内容或形式来获取一定的粉丝支持。
全媒派往期文章《YouTube/Instagram平台内容攻略:以UP主的名义,3大举措激励内容分享》一文,介绍了YouTube 2016年发布了Creator Hub(创作者中心)项目,为创作者提供一站式资源支持并根据用户的粉丝数,将其分为“石墨级”(0-1k),“蛋白石级”(1k-10k)、“黄铜级”(1w-10w)和“白银级以上”(10w+)四类,不同等级享受的待遇和福利都有所差异。
有差距就有动力,为了得到更好的待遇及福利,内容生产者又怎么不去努力?
给你一点归属感
各大平台还很注重与内容生产者之间情感的沟通,Reddit的社区管理规定要求对于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并根据用户提出问题的共性与特性做好知识库管理。尽管社区管理员的精力有限,但还是会通过邮件或评论的方式保持与社区版主的联系,鼓励他们继续做好做精,并以做的出色的版主为榜样激励其他版主进步。
Reddit前任社区管理员认为“最有学习意义最不能被替代的是面对面的交流”,因此在保持线上良好沟通的同时也注重线下活动的展开。Instagram也十分注重线下关系的维系,每一年的特定时间都会发起线下聚会活动,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参与或发起,世界各地不同城市的Instagram粉丝聚在一起,上传有趣的视频/照片并打上#instameet标签。
YouTube和Instagram还会定期举办话题征集或者精选推荐活动,鼓励用户生产内容。算法推荐、个人评选激励用户不断优化自己内容质量,而用户如若上榜就等于获得他人对自己能力的认同与赞赏,进一步满足社交需求、归属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会更加积极地参与下一期活动,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
内容分发:拉近与生产者的距离
“化肥”激励具备了,下一步就要走进内容生产者的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保证内容与用户的高度匹配,各取所需,为此不少平台在内容分发上也动了小心思。
Facebook宣称将优先为用户推送本地新闻、来自好友和高质量新闻来源的帖子。此外Facebook在1月份表示将推出名为“Today In”的新功能,这是一个完全由本地新闻、事件和公告组成的信息源,用户通过点击可获取当地新闻资讯。
Instagram中的“为你推荐”则会显示好友喜爱的帖子或者基于算法为用户推荐的内容。诸如此类按兴趣或地理位置来分发内容的方式会减少平台与内容生产者之间的“距离感”,算法技术的不断优化也会进一步地增强用户的主体性,“贴心”的服务将内容生产者更好地留下来。
要想让内容生产者在平台的“土壤”里健康成长,“引流、拉新、促活、留存”环环相扣,必不可少,未来大平台对于CP管理又会有怎样的奇思妙想,让我们拭目以待。